虽说是2020书籍、电影推荐,但全不是2020年出版发行的作品,只是我2020年阅读、观看的作品。艺术品的好处在于超越时代,因此无论是1956年的《Minority Report》还是1950年的《罗生门》都给今天的我带来美的享受。作此推荐的原因一是分享快乐,二也是存一集结,以后一定会反复阅读观看。对艺术的感受本是非常私人的体验,但人类追求的精神内核大抵相同,因此我才觉得有推荐的理由。当然我会更多地从个人受触动的点出发,关于故事梗概和电影情节的叙述较少,如若需要,请自行查找。
科西莫在幼年时,因为不愿吃姐姐残杀蜗牛做成的蜗牛餐便决定上树,从此住在树上。
我喜欢这本书的地方也就在此处,这是毫无妥协地住在树上;作者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缜密的思维,从而能把吃、喝(从树梢上喝河里的水)、拉(找个低一些的树枝)、睡(搭了个小屋),甚至连谈恋爱(心上人骑马而来,到树下就把她拉上树去)都想到了。但科西莫并没有隔绝于地上的世界,他通过阅读,在树上旁听小镇事务,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树上向大家宣讲。
全书我最喜欢的点,便是结尾处,科西莫迟暮之时,正当病痛和死亡终于要将他带回地上之时,远方飘来热气球,科西莫挺身而起,抓住热气球消失在远方,直至死亡也再未踏足地上一步。我爱死了作者给科西莫的尊严,像一个美丽的传说,因为反抗一件小事而决定上树的科西莫,从高处获得新角度而反抗整个地上世界,最终将反抗进行到底。
作者游历日本半年,更多以记者的观察力和学者的分析考证对眼前的日本社会写下自己的见解。另外,凭借游学的身份,作者还得以采访到诸多日本教授,他们也贡献了对自己祖国的看法。其中观点多有新颖洞见之处,并且文字晓畅,回忆起来,我读时真是手不释卷,可见作者笔下日本之有趣。
还有一个引发争议的点是书中有不少篇幅是作者对工作、病痛的牢骚。有人觉得是废话,在我看来,行旅异乡,对困难和病痛的感触更加深刻,此书本就是作者的日记集结成册,读到他对工作的抱怨,他受背痛折磨的辛酸,心里也生出对各人工作辛苦,漂泊羁旅的悲悯心情。
1989年苏联解体,共产主义政权时日无多,作者认为历史已经证明极权政府和中央计划体制不可行,此后的国家必定会选择资本主义体制,因此可以说“历史终结了”。
当然,历史又再次证明共产主义内部的改革使其又延续了生命,时至今日世界上仍然存在好几个社会主义体制的国家,并且社会主义思想在许多国家流行,作者后来也写书纠正自己的观点并再述社会主义理论。
但对于苏联解体的体制缺陷了解较少,以及苦苦思索中国的社会体制因何能够延续的我来说,这本书仍然是思考深入,翻译语言平白的好作品。
书页脆生生作响,像那老阳烤干的土地噼啪噼啪的开裂声。故事主体本是一天内发生的事,但回忆、逸闻攒起来,就是丰盈的故事,造了响亮奇葩的人。
好了,再拙劣地模仿下去,我都没脸见人了。除了刚刚说到的精心编排,书中我喜欢的就是语言。好久没读这样的中文了,作者祖籍山东,后移民台湾,但书中是纯正的山东方言和民国时讲求炼字的古朴中文,因此即使有方言,也一样读得明白,读得五体投地。
2020年度最佳。具有世界性的小说。
我从未用这样的形容词来描述一本小说,更不会想到用在一位中文作者的作品上,但我自认为非常贴切。
今年读到的科幻作品都不断刷新着我的世界观。在此之前,我读科幻相当少,认为大多是《海底两万里》之类的事实延伸,与纯小说的故事性比差多了。而《三体》更因为获奖,成为人人追捧的对象,我照例对这类事情不在意,于是心中更无意看这本书。
但到底还是读了,究其原因也忘了。但幸好幸好,感谢冥冥中的感召。要说这本书,先得说刘慈欣更早期的另一本书《球状闪电》的后记。虽然我的阅读顺序是先看《三体》,被吸引后再看的《球状闪电》,但后者中的后记点醒我科幻何以自成一派。他说道,不同于早期科幻作者如凡尔纳的基于科学基于事实的编故事,近代如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等人推崇的是想象另一个世界。如幻梦一般,正因为现实中不存在,才让人激动。
因此这才引出为何三体令人着迷。在浩瀚太空,地球文明并不孤独,更准确的说是热闹非凡。三体文明是其中一个,他们是一群技术比人类高好几个量级,身体可脱水长期保存的族群。他们需要脱水保存自身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星球被三个恒星(相当于太阳)环绕,而这三颗恒星的运动并不规律,它们随时可能产生过大引力毁灭三体人的星球。因此在无数代三体人运用高科技试图永续自身文明无果后,三体人决定殖民地球。(这已经够宏大幻想了吧)
但人类知晓宇宙邻居的存在后,便发出呼救,等来的是二向箔,它将整个银河系像拓印一般二维化,银河系成了图画印在了卷轴上。(完全疯狂的想象)
我必须要说这只是整部书连框架都算不上的概括,而整整三部书栩栩如生,冷静白描像纪实作品一样写下来,概括的语言对它完全失效,你只能对着具体的书把眼球惊得突起。
世界性或许是这种全人类、全宇宙的故事自然的属性,但我读过的中文作品中特别欠缺,我的期待终于被满足,使我惊喜不已。作者对于人性冷静的洞察(三体人进攻消息到达地球时,逃亡主义盛行,而更多人想的是千方百计抗议光速飞船的研究,因为不能让一些人有特权逃生,大家必须死在一起),考虑问题、编排故事总是站在全世界的角度,展现出了一个成熟,广博的作家的特质。
如果你在没看作品前先看了评价,可能有人提到语言平淡机械,缺乏“文学性”,也有人说这是很多科幻作品的共性,因为太执着于从科学理论出发使创造的世界自洽,不免沦为科学论文。但《三体》远远不止于此,除了科学理论的说明,更多的是作者对人物性格塑造的成功和情节的逻辑连贯。
最后提到语言平淡,请在阅读这部巨著艰辛旅程的最后,享受银河系二维化的绮丽画面。
只引一段:
人海中突然响起一阵惊叫,在太空城赤道上的一点,就是人们目光聚焦的那个地方,突然出现了一个亮点,像是黑屋屋顶出现一个小破口透进阳光一样。 那是欧洲六号最先与二维空间平面接触的位置。 亮点迅速扩大,成为一个椭圆形的发光平面,这就是二维空间平面。它发出的光芒被周围高大的建筑群切割成许多条光柱,也照亮了中轴线上的人海。这时,太空城像一艘底部破口的巨轮,在二维平面海洋上沉下去。二维平面像船内的水面,迅速上升,与平面接触的一切都在瞬间二维化。建筑群被上升的二维平面齐齐切割,它们的二维形体在平面上扩展开来,由于城内的平面只是二维化后的太空城很小的一部分,二维化的建筑大部分都扩展到太空城的范围之外。在升起和扩大中的二维平面上,斑斓的色彩和复杂的结构闪电般地向各个方向奔流飞散,仿佛二维平面是一个透镜,正管窥着从下面飞奔而过的色彩斑斓的巨兽。由于太空城中仍有空气,这时可以听到三维世界跌入二维时的声音——一种清脆尖锐的碎裂声,仿佛建筑群和太空城本体都是玲珑剔透的玻璃制品,一个巨型碾滚正在轧过这个玻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