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访者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和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褒贬的态度实在过于武断和偏激,尤其是仅凭露易丝·格丽克(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一首诗来证明其“普遍性”不及颁奖词上说的程度;直称诺贝尔奖为“黄色炸药奖”;不免显得强词夺理。但关于艺术奖项和**“世界性”的艺术仍然值得思考。**
作家的知名度和获奖之间的关系类似“鸡蛋”问题。知名度越高,获得推荐的几率也更高,因此更可能获奖;但无名作家获奖之后势必收获一大波关注。这让新一代的艺术家总在纠结自己作品的艺术性和艺术奖项的认可。尤其是一个奖项评定的作品范围扩大到全球,文字涉及翻译的问题暂且不谈,各国各民族各性别关注及表达之事能否得到理解便是大问题。而被访者认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狭隘之处便在于其评委为瑞典文学院会员,势必只能是一国之人的文学理解力和关注点的重叠相加,和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评委来自全球各地相比,谁的“国际性”或说“普遍性”高下立判。在最后,被访者继续强调作家创作有“普遍性”作品的重要性。
一定要尊重真正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哪怕没有看见别人在聚光灯下说话,也许他们只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被剥夺了机会或者选择缺席而已.
依我的观点,无论出身何种背景的作家,无需刻意追求什么普遍性,无论形式多么不同,根本价值(爱、友谊、自由、灵魂与身体、视觉与现实等等)的展现就已经是天下寰宇人所共倡的艺术。而文学奖,能发掘或认可有特色有新意展现这些价值的艺术家就已经是大功一件,非整个谁比谁更有资格得奖倒显得一点都不“多元”了。
终于解答了我长久以来的问题:黑胶唱片和CD或数字音乐的差别真的很大吗?
从理论上说:
LP是对声音震动的直接记录,也可以说,它与真实的声音有着最原始的联系。CD 是数码的,也就是非连续性的,从理论上说LP携带的信息量要比CD更大。所以LP的声音要比CD细腻,高档LP播放机的高频频响极限几乎是CD机的两倍。
了解到这一点后,好多东西在我眼里似乎都有了合理性。耳机的线圈、耳机的线材、音响的不同等等,它们都是我们不断追求“还原声音”路上带着的各种装备。这时新问题产生了,顶级的设备播放音乐究竟能达到多“真实”的程度呢?
那个声音一出来,我心中一片空白,剩下的唯有难以言表的震惊和感动。刹那间,耳机消失了,8A消失了,只有音乐在流动。我还能够听到穆特的手臂在上下挥弓,她的身子在前后摇动(叶老师后来告诉我,这不是幻觉,而是多普勒效应、高次谐波的成分和相位等因素综合形成的效果)。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种比现场还要现场的感觉,因为穆特不是在遥远的舞台上,而是在我的眼前。那种灵动的感觉,那种鲜活的印象,那种声音造就的虚拟现实!